《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书笔记

人文笔记 读书笔记《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书笔记已关闭评论206字数 10005阅读33分21秒阅读模式

引言 我是一个用读书改变自己生活的人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读书给了我为生活“增量”的勇气。别看我敢做“樊登读书”,我以前可是连PPT(演示文稿)都做不好的人,我最高的IT(互联网技术)能力,就是发电子邮件。 但我还是去做了。 读书会让一个人充满力量和使命感。你想为这个社会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是做一件事时最重要的出发点,而不是说你会什么。即便你什么都不会,只要想解决问题,就努力去学,去读书,你就都能够学会。 

1章 会读书,更要会讲书

永远不要对一个你没有了解过的事物说“不”。如果轻易拒绝,不经意间,说不定你已经错过了一个宝藏。

“樊登读书”一直认为,向别人讲书的本质并不在于你花了多长时间,也不在于你有多好的包装,而在于你有没有给他人带来改变。听书不是一个新行业,也不是知识付费的新行业,而是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学习习惯的改变。教育和商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商业的本质是迎合,而教育的本质是改变。

 1.复杂时代,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

听完他的话,我就开始认真思考,阅读在很多地方是一种“奢侈行为”,是属于少数人的习惯。

但是在大学里真正能够给你带来帮助的东西,是你读的那些书,那些你自己去图书馆借来的书,它们是能够浸润到你的身体当中的。 

3.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我在准备一本书的时候,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准备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天。今天想起来看几页画一句,然后去吃饭,吃完饭回来再看看,画几句话出来——我绝不会这样看书。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贯通感、连续性和兴趣点都没有了。我读书的习惯是,从头到尾读下去,不记笔记,也不查资料,甚至有不认识的字也不去管它,看完后过几天再回忆。这时候大脑是警觉的,处在高度兴奋当中。这就是二次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紧张的,而且是不容逃避的。在读书的时候要尽量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和快感。

我现在明显感觉自己了解的事比过去多了很多。我站在讲台上经常要讲三个小时,以前都要提前准备好,一条条地列出来,再演练。现在基本不需要准备,脑海里似乎有讲不完的知识。遇到任何主题我都可以调动知识库里的内容,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我可以非常快地把这些知识归纳出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条理清晰地围绕主题来论证它。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学习方式,我强烈建议你开始讲书。不一定要挣钱,你可以给家人和朋友讲,甚至看完一本书以后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给自己讲,让知识和学习形成一个循环。

你会发现自己在讲书的过程中需要旁征博引,而这种引证来自你现在的知识库。不断地积累和练习,会让你的知识库越来越丰富,而且所有的知识连接都会逐渐建立起来,而这种连接数的指数级增长,会令你的大脑更强健。 

2章 工科男的讲书之路

节目的那段时间,我一周大概花上一天时间工作就够,剩下的时间没什么事做,再加上那个节目又做得不顺利,所以每天很郁闷。在那段时间里,我唯一富足的就是有大把的时间。其他人都在上班,我就每天开着车在北京逛寺庙,开车开到野外,一个人在山顶坐着,悠闲极了。 

1.辩论队培养我正确发声和控场

我们的教练特别厉害,有一位是“樊登读书”现在的“知识超市”里开课的韩鹏杰老师。韩老师讲哲学史都不用准备,就是往那里一坐,端一杯茶就开始讲。从古代的泰勒斯 一直讲到当代的萨特,引用原文时可以不做任何停顿,全部能记住,非常清楚。所以我听完就震惊了,原来讲课可以这么厉害。

以上是第一项我认为最重要的训练,这奠定了我讲书的硬件条件。发声方法和节奏掌控,都是可以练习的。关于发声方法,我练习了一个暑假;关于时间掌控,读者们可以用秒表练习。 

2.培养幽默感,吸引眼球

那之后,我就每天看各种各样幽默的片子。我在电脑里建立了一个文档,叫作“幽默素材”,然后把所有我听到的好玩的段子记下来。最后大概搜集了几百个笑话。 

3.第一次实战:三本书撑起一门课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书可以衍生出非常高的价值。后来出现的知识付费,原来早在很多年前我就开始尝试了。这也是后来我创办“樊登读书”的信心源泉,因为知识是硬通货,放在哪个时代,都是高保值的东西。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就能够快速地去归纳和总结价值。为什么我从一本书里能够迅速地提炼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我知道这东西能卖钱,这些东西就是值钱的东西,别人听了会感动、受到启发,或者觉得耳目一新,是之前完全没有听过的。我对什么内容能产生价值这件事很敏感。

上面提到的三段经历,总结起来就是,辩论的训练是规范发声体系和控场能力;电视台的训练是增加幽默感和趣味性,你想吸引眼球,得有趣味,得好玩儿;校园讲课则是提升内容提炼和价值挖掘的能力。所以我很感激这三段经历对我的重要影响。 

4.刻意练习=时间X积累

如果想要训练自己的讲书能力,我建议大家先对自己做出一个承诺,比如每周给身边的人讲一本书,给亲戚、朋友或者闺蜜讲都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别总想着玩儿,别总打麻将,我们每周讲一本书吧。一开始,你可能是在逼迫自己做这样的准备,但未来你会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着急,或者想走捷径,一定不能小看累积的过程。一个人读书绝对不是一下子读得很快,我也不是,我花了很多年才有了今天的一点点积累,更何况有些书我到现在都还不太敢讲呢。 

5.学会讲书,为知识松绑

阅读是一件需要毅力的事。因为阅读不仅需要你花费不少金钱去买书,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读书,成效还有可能不明显。 绝大部分人是拥有学习、进步、阅读的欲望的,但是最后往往坚持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阅读是一个辛苦活儿,它特别需要阅读者做深度思考。对于很多人来说,教育环境使然,思考成了一件稀缺品,再加上需要坚持,成为习惯,阅读就更是难上加难。 一方面,浅尝辄止的阅读没有乐趣;另一方面,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转化,难见成效。 阅读的时候,我们画线也好,做笔记也罢,过不了多久,你可能就忘记了大部分的内容,好像记忆没有被储存一样,或者被自动清除了。也就是说,你完全没有将这种记忆储存在你的大脑中。 在传统的表面阅读之下,读者看似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并没有真正掌握它。那么,有多少知识得到了转化呢?很少。所以有人说自己读过很多书,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实际上,它是现代人“偷懒”的一种途径,它不能解决你阅读的根本诉求。 正常的阅读,你需要用眼睛看文本,大脑需要解读文中的信息,然后大脑需要对视觉信号进行识别,识别后解码,解码后传输到神经元,通过神经元储存起来,要用的时候再把它拿出来。 正常人的阅读能力为每分钟500~700字,超出这个范围,大脑没有能力处理,记忆就会出现问题。 而用嘴讲一分钟话,其信息量可以达到传统阅读的3~5倍,也就是说可以传递2000~4000个字的信息量。

绝大部分人是拥有学习、进步、阅读的欲望的,但是最后往往坚持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阅读是一个辛苦活儿,它特别需要阅读者做深度思考。对于很多人来说,教育环境使然,思考成了一件稀缺品,再加上需要坚持,成为习惯,阅读就更是难上加难。

讲解并分享一本书的过程要经历三个环节,第一是筛选,第二是过滤,第三是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刻问自己三个问题:

● 第一,我能不能准确地把握这本书真正的含义,理解这本书?

● 第二,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本书真正的含义,且表达清楚?我的信息效度和信度如何?

● 第三,我表达出来的内容能不能让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无障碍地理解?我的语言风格是否通俗易懂,能否被二次传播? 

6.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

讲书的人需要具备哪几种能力呢? ● 第一,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人读书抓不住重点,不知道一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不了解一本书的论证过程。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知道什么叫作前提,什么叫作假设,什么叫作论证,什么叫作论点,什么叫作论据,这些东西要搞明白。所有的论证,要么是用归纳法,要么是用演绎法。……归纳法带来的结论是我们需要警惕的。……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有时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3章 一年只选52本书,标准是什么

1.对于读书的五大误解

遇到读不懂的书,你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更接近的书。

读书这件事情,我们不需要执着,不需要痛苦,能读就读下去,能吸收就吸收。如果暂时读不懂,可以听听别人讲的,再接着读下去。 

3.TIPS原则

樊登读书”的主编慕云五老师在历经多年的选书工作后,总结了一套TIPS原则。什么意思呢?

● T(Tools)是工具。“樊登读书”讲的大部分书,基本上都能提炼出工具性的内容。换句话说,这些书都会教给听众一套方法。另外,能够提炼出有效的工具也意味着这本书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 I(Ideas)是新的理念。图书的作者能够带来一些新的理念、新的发现、新的想法。

● P(Practicability)是实用性。它能够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改变,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 S(Scientificity)是科学性。它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它一定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

而我个人认为,选书最重要的两个原则是科学性和建设性。 

4.科学性是选书的第一标准

我们在看待一个事物、看到一个理论的时候,通常有两种衡量的角度,一种叫工具性的角度,一种叫现实性的角度。

什么叫工具性的角度?就是我知道这件事未必是这样的,但是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现有的情况,能为我所用。

想要理解这个概念,最该读的一本书就是《世界观》。

在今天看来,什么是符合科学性的呢?可证伪的就是符合科学性的。你知道了可证伪这件事,就能够判断一个理论符不符合科学。 

5.具有建设性的好书值得你读

这种知识是简单的归纳。有一本书叫《从优秀到卓越》,还有一本书叫《基业长青》,作者都是吉姆·柯林斯,他追踪了很多大企业的发展沿革,总结出来这些大公司为什么成功,最后在书里面一一列举,供大家参考学习。

所以在科学性之外,我们也应该关注评判图书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这本书是不是具备建设性,就是读完了以后,你是不是有感悟和启发。

一本好书也是这样。它一定是在试图帮你从痛苦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中,探索出一条好的路径,让你能够看到希望,看到解决的方向。基于这样的原因,像《经营者养成笔记》《活好》《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的书,虽然不是科学的,也不一定符合理论体系,但它是经验、智慧,是建设性的东西。

符合以下三点之一的便是具有建设性的图书。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意义、行动和改变,如果三者有其一,我们就说这本书是具有建设性的。综上而言,科学性和建设性是我选书的基本逻辑。 

6.每本好书都自带使命

我买书的时候有什么秘诀呢?

● 第一是看出版机构。原来我们都说买书看出版社,但现在你会发现,买书也要看出版公司。因为中国出现了很多很好的出版公司,它们是跟各种出版社合作的,所以出版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家好的出版机构会对自己的品牌负责,所以在出书的时候会严选内容,它们会先替你把一道关。全世界能够出的书那么多,它们一定是慎重选择过的。

● 第二是看作者背景。我现在对大量的畅销书作家的书已经开始“自动屏蔽”了。尤其是美国的一些畅销书作家,他们写书多是一种套路——尽量简单化,快速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这种书,译者一般很快就翻译完成了,一卖就是几百万册、上千万册,但实际上不具备太高的价值。

我建议大家挑选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书。我喜欢读大学教授写的书,往往这个教授一辈子没写几本畅销书,但是他这一辈子的研究的精华就在这几本书里。比如《刻意练习》,就是典型的教授写的书。作者做了多年的研究,写出一篇关于刻意练习的论文,其中有很多的实验和数据。

● 第三是看推荐人。推荐人也要甄别,有的人是乱推荐。平常找我推荐书的人特别多,我有时候碍于面子也会同意推荐。后来我发现这样是不负责任的,于是我就慢慢地变得越来越挑剔,总要跟人说“不”。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比如,比尔·盖茨推荐的书几乎没有一本让我失望,他是很认真、严肃的人。

买书的时候看推荐人很重要。

● 第四是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我常说,书都是从书里边来的。比如,我最早知道《瓦尔登湖》,是因为我读的很多书里面都提到这本书。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些书里都提到这本书?它一定是本好书,如果不是一本好书,不可能出现在别的好书当中。所以,当你在一本好书里看到作者提到别的书,被提到的大概率是好书。 

● 第五是看书后的参考书目。我有时候看书会看书后的参考书目。参考书目里有好玩的书,我就会找来看。这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从一本好书切入就够了。从一本好书切入就会产生指数型的推荐,然后慢慢地,所有品类的书都会来“找你”。你想读下一个品类,然后在下一个品类里再插进去一本书看,最后慢慢又会延伸出更多的阅读可能。

● 第六是看内容,主要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每本好书都有一个使命。这本书解决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需要你甄别。但是千人千面,很难说一本书里的问题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有效的。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看一本书讨论的问题,它有没有提供解决方案?它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

● 第七是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如果一本书的文字翻译得很糟糕,那说明出版过程不上心;或者错别字特别多,也会影响它的可信度;再加上印刷、装帧设计等,这些都代表着出版人对一本书的重视程度,间接地决定了这本书的价值。

搜集书单的过程很愉快,而且能够搜集到很多很棒的书,然后你就能慢慢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拓宽自己阅读的范畴。 

4章 如何读懂一本书

我刚才讲的例子更像是用非虚构作品的阅读方法阅读虚构作品。但要承认的是,文学带给人的感受绝不是单一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其理解和感受也是多样的。 

1.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

这里边最核心的就是《论语》 《道德经》 《庄子》《孟子》,把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的四本书搞明白就够。如果你还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荀子》 《孙子兵法》 《韩非子》《墨子》,作为前四本书的延续和扩展。

学习管理学知识时,我觉得不需要读特别老的书,读最新的就好,像《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就是很好的书。

关于哲学的书,我推荐《学会提问》《思辨与立场》《哲学起步》。我不建议大家读《小逻辑》这样的书,因为太难了,不具备一定哲学学科基础的人很难读懂。

人生经验在读书的时候是很有效的一个帮助。比如看《科学史》《世界观》这样的书,我就能够看到整个人类是怎么样一步步地从蒙昧走到今天,每一个环节都是严丝合缝的,是在不断地向前推动。

人生的阅历怎么扩展呢?我的办法就是尽量扩展我的生活界限,慢慢地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在哪儿。人首先得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儿,才能突破这个局限。意识不到的时候,你没法儿突破。只有生活阅历足够多,才更有可能发掘出突破的机会,才能让你突然意识到,在某件事上自己怎么这么幼稚,你对于某件事的观点竟然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被别人批判。 

2.知识的自我反刍

要想把一本书读懂,还要养成读完以后总结的习惯。这个可能得益于我过去读的很多书都是为了讲课挣钱。我读完一本书,必须写个PPT,然后拿出去讲课,所以养成了这个习惯。

“樊登读书”最早的盈利模式不是讲书卖录音,而是卖PPT。把读过的书总结成一个PPT,这个方法非常重要。

读完之后放下,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大概为一周。一周时间也差不多忘了快一半。这时候一边回忆一边绘制思维导图,或者写PPT。跟随回忆的过程,再去打开那本书,然后去翻摘抄,这样比边读边画线更有效。因为人的大脑经过了间隔,经过了回忆的挑战,对内容的记忆力就会更强。

要想更快更准确地读懂一本书,首先要建立一个理解力的池子,其次是要读一些比较难攻克的书,最后是养成读书总结的习惯。这是我的读书方法。 

5章 把书读薄:如何解构一本书

2.带着目的阅读vs自由阅读

这就叫作带着目的去看书。带着目的看书的时候,你就需要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和脉络。你得知道问题是什么,研究现状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这里边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最有力的案例是什么,怎么论证的,最后对对方有什么好处。这是你自己有要学习的内容的时候的读书方法。

带着目的读书,往往读的是你舒适圈周边的东西。自由阅读则是突然跳到一个未知黑暗区域,你会慢慢探索这个未知黑暗区域,当你发现了一点亮光,它开始亮起来的时候,你又跳到更大的区域,又亮起来一点,最后,这些亮光集中在一起,全亮了,整个大脑变成了解放区。这种感觉特别令人愉快。当你能够找到不同的书之间的联系时,两种方法就殊途同归了。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一开始不要有直奔答案的想法,先积累再精简。目的性太强,就减少了大量的脑力摩擦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7.图书画线有学问:什么才是精华?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这就是界定概念。当你在一本书里面读到这样的内容,把一个主题界定清楚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的手法和这个概念本身。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为什么这部分是有价值的?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都没有觉得问题很严重,那又怎么说服别人读呢?每本书里边强调问题很严重的部分,往往是作者的着力点,它会让你觉得这本书太值得看了。

所以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里边一定有这方面的论述。一定要留意这本书提出的严重后果,把它记下来。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当一本书里出现了让你意外的东西,这是最令人兴奋的,而且弥足珍贵,一定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一般来说,一本书会先解释大范围的问题,接下来探究一个细节,再接下来会深入研究和剖析它背后的含义。上面这句话里有很多表示递进关系的词。如果你仔细分析,就能看到内容的层层递进,越挖越深,这就是递进的结构。当你能够在一本书中读到这种递进的结构,读到它在不断往里边延伸的这种感觉的时候,每一个递进的点都需要记下来,否则的话就容易错过要点。一环扣一环,你少了一环就连不上了。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如果我们在书中读到了转折点,或者读到了观点上的反转,这部分一定要详细读一读,要分析情节是怎么发生转折的,这是很重要的内容提取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展开具体写应用性的时候,读者往往能在里面捕捉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应用,这些内容是需要记录下来的。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

当你看到让你怦然心动的内容,被震撼,深受启发的时候,这样的内容就值得保留下来。如果把论证和逻辑比喻成一本书的“骨架”,那这些产生触动的内容就是书的“肌肉”。“肌肉”就指精彩的文字,精彩的故事。

8)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发现特别有趣的小故事时,你也可以留心记录下来。不为别的,就为好玩儿

我们在讲书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小故事,把这些有趣的故事留下来,讲书的时候就不会太枯燥。以上是我归纳的读书要点,虽然不一定科学,但我认为这8种内容素材,是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脑子里边要提醒自己注意的。每看一段,就要想想这里面有哪几类是值得保留的东西。这时候你会发现,书里可讲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留下来的精华也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实所谓的“讲书”,就是取舍的过程。作者写书时肯定觉得自己写得都对,他的东西都很重要,于是出版人把它全保留下来。但在讲书的过程中,我觉得这里边未必都重要,比如内容有重复,有不太精彩的内容,就要把它删掉。我们要给别人留下精彩的部分,让大家觉得这本书是经过“科学瘦身”的。 

6章 内容的再创作:如何组织一个讲稿

1.讲书前要了解的两大原则

我们之所以需要讲书,需要听书,就是因为看原文的时候,有的读者读不懂;或者有些文字过于书面化,读起来很累;或者原文是外文翻译过来的,略显生涩。我把讲书比喻成“中文翻译成中文”,把原文读不懂的中文转换成简单好理解的中文。切记,讲书的过程一定不是念原稿,也不是删节版原稿。讲书是再创作的过程,是用自己的语言使它通俗化以便于大家理解的过程,所以你可以加入很多创作的东西在里面。

首先要尊重原文,但同时一定要创作,要把它变得更加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 

2.原文和再创作的比例及尺度

虽然我还没有摸索出一个固定的比例,但照搬的情况最好不要超过原文的10%。 我一般会选书里精彩的总结性语句做结尾。因为每本书的作者在写结尾的时候都下足了功夫,一般都写得很精彩,很有诗意,所以我会把结尾拿出来做我们整本书的解读收官。

讲书是按照吸引力高低的顺序进行,还是按照章节的顺序进行呢?我的建议是,在整个论述的过程当中,最好按照章节顺序进行。 

3.讲书最重要的步骤是构建坡道

我看完每本书之后,都会绘制一幅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最难的是第一笔。这第一笔也是最有意思的,我把它叫作“坡道”,这个坡道完全是根据自己对书的理解建立的。构建坡道的时候,你可以用书里的内容,可以用自己的经验,也可以用自己的故事。

如果书里的内容让你觉得意外,耳目一新,那这些内容就值得被记录下来。

很多人在开场的时候,喜欢先客气客气。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我发现,只要讲书的人有一点点客气,都会影响效果。

所以一开始要直击主题,把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讲。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最棒的故事、最棒的案例、最具颠覆性的新知,还包括生活场景的代入。

把最珍贵、最核心的部分放在最前面讲,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有人会说我要藏着这个包袱,最后再把包袱抖出来。千万别这样,你这样做其实是高估了听众的耐心。听众一定是先重视,才能听得进去,越听进去才会越重视。 

4.选取重要章节,陈述整体结构

把坡道讲完了以后,接着论述背景,再接下来进入正文。

对待正文,很重要的原则是,对每一个部分都要给予充分的论证。充分的论证是指什么?就是我们说的实验数据、案例、故事。 

7章 开口讲书,还需要做这些准备

2.调整心态,讲书不为取悦听众

我现在讲课基本上不需要暖场,也不需要刻意让大家高兴,不需要刻意让大家都喜欢自己。

在讲书之前,你只要想清楚第一个环节就好。想好第一句话,就能顺着坡道讲好第一个段落。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始,就会很自然地往下进行。即便紧张,忘记了下面的内容,也没关系,这时你可以看一下思维导图,实在不行查一下书,这都很正常。 

3.聪明地和听众互动

要想深层次地解决上台紧张的问题,就要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自我调适。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借鉴,比如先尝试在台下找一些面善的人,或找那些愿意跟你互动的人互动。因为台下总会有一些愿意积极互动、愿意主动为你鼓掌的人。我们可以先从他们身上去吸取一些能量,慢慢获得自信。 

4.对方比你认知水平高,你该如何讲书?

你可能会觉得对方的认知水平比你高,比你厉害,你讲的内容对他们来说都不新鲜了。其实不需要担心,因为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所以你讲的内容是能够弥补他们的某些不足的。另外,我还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真正听过很多课的人,在听课的时候,他反而会找到新的灵感和收获。越爱学习的人,越不会说他全部都掌握了,他们一定是虚怀若谷的。 

5.如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我的训练方法是,首先要看很多优秀的电影,从那些电影里面去学习人物讲话的节奏。

这个过程当中,我就能够从这些很有表现力的电影人物身上学到很多演讲的节奏、演讲的方法。还有什么是高级,什么是低级;什么是不伤害人的幽默,什么是讽刺人的挖苦。

所以,要学习好的电影、好的相声、好的演讲,然后进行科学的练习,不断迭代自我。谁都不是天生就会讲课的,我也一样。我今天用的语言模式,所谓的套路或各种包袱,都是在刻意练习中积攒的。只有积攒得足够多,人才能产生创造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6.不断地拓展认知的边界

当你局限于只读一种书,并且一直这么读下去的时候,有时候会错过更多的好东西。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慢慢把自己变得更丰富,这样才能不断解读各种类型的书,并且把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后记 给未来讲书人的一封信

学习者之间的差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书籍是有个性的,文字是有门槛的。一本有价值的名著对一个看不懂的人来说与辍学无异。所以,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害怕文字会戕害真理,因为文字真的高傲、冷漠,像密码——想要引起共鸣,意解心开,需要有能解开密码的人。

老师们总是高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如果你非要完全读懂一本书,自己理解没有瑕疵之后,才敢讲给别人听,那就干脆别讲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理解是不可以辩论的。教师的作用不是不犯错,而是让学生知道即便犯错,也不能停止求知。你能通过自己的讲解,让一个人爱上一本书或对一个话题产生兴趣,剩下的事,就交给他(她)自己吧。你的体系是只有你自己能爬上去的歪七扭八的脚手架,而学生们的未来,也只能走在他们自己搭建的脚手架上。

本读书笔记摘录自《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01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读书笔记
2024012509473690

站长个人微信
weinxin
lovgoo
官方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厚飞
  • 如需转载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获得授权(部分文章显示为转载的除外)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rsu.cn/archives/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