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读书笔记

人文笔记 读书笔记评论3,164字数 13244阅读44分8秒阅读模式
说明:本文内容摘录于 田志刚《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电子工业出版社)。背景标注的内容为原书的一级或二级标题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读书笔记
第一章 专家
成为高手才能生存
凡是规则明确、繁杂费神的工作都会被技术化,那就需要我们去做那些没有明确规则的工作,由我们在工作中主动地去总结、提炼出规则,再交给机器去做,从而提升效率。
我们是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通常具有独特的、隐秘的、跨组织适用性的知识能力,……知识与经验成为了除生产资料和工具外最有价值的一种资本……
定义真正的专家
按照林毅夫的说法,经济学教授是“学别人的”,能够理解、讲授已经成熟的理论;经济学家是片段的、点上的解释现实现象和新现象,但是只能“碎片化”地解释;而经济学大师则是体系化的创新,创造新的理论。
关于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说法是:工程实践、培养骨干;长期积累,培养专才;一专多能,培育将才;艰辛历练,造就帅才;重德修身,成就大家。
德雷福斯技能获取模型中,他们把能力水平分为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精通者、专家5个层次,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判断标准。德雷佛斯模型主要研究对象是技能型人才,他的分级主要依据有两个,即指令和规则、模式与直觉,依据人们对指令和规则的依赖程度去划分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者等,依据模式和直觉的程度去划分精通者和专家。
发现那些真正达到各自领域顶尖水平的人,都具备下列特征:
特征1:他们有一个领域。……没有明确的方向和领域是无法成为专家的核心原因之一。
特征2:在自己的领域内,他们积累了星辰大海般的知识,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深刻而全面,并且能够创造新知识。
他们的知识都是成体系化存在的,每个知识的枝叶上都既有事实性、概念性的陈述型知识,也包括很多操作的流程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流程型知识,并且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了众多的情境型知识,在各种场景下取用自如。
对于领域内的知识,专家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他们可以简单通俗地说明领域内知识的关联关系,在大脑中用最简单的方式记忆。……他们(专家)的知识除了来自阅读和上课之外,更重要的源于解决过大量困难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后的思考。
(专家对)领域内的大部分内容他们已经理解并实践过,对于领域内新出现的知识能够判断哪些是真正创新的,哪些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的忽悠。
特征3:专家具备积极主动的思维模式,他们在思维方法和技术上都有较高的水平。
各个领域和行业的专家具有共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他们更关注事物的本质,擅长用概念化思维从本质去看问题,他们大脑中有许多框架、模式,在面临问题时基于特征快速从记忆中提出框架。
特征4:对于领域内的大部分问题,他们可以不用深入思考和分析,仅仅利用积累的方法、模型、框架去迅速解决。
特征5:专家永远保持好奇心,并承认自己的不足。
特征6:真正的专家有自己的立场。
成为专家的框架
第一,明确个人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擅长学习,真正地去学并且学会了。
第三,有机会解决大量问题,尤其是复杂困难的问题,并且做完后还能够总结、提炼。
要成为专家,需要参与和主导该领域许多大型任务和项目,并且能够从这些项目中沉淀出许多套路和方法。
要真正地掌握知识、修炼思维,都离不开实践——做任务、做项目,解决复杂困难问题……
如果你想成为顶尖高手,一定要主动参与复杂和艰难的任务……
第四,提升思维能力。
第五,将坚持变成习惯,坚毅面对困难。
成为专家的两个核心因素:
第一条,是否有方向和目标,你的这个方向和目标是否靠谱;
第二条,是否能够持续地努力,就是多年如一日地坚持着;
对于大部分想上进而没有方向和目标的人,给出以下两点建议:
(1)控制你的欲望。你的兴趣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和时间,感兴趣的事情太多不表明你自己很厉害,你那么努力却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你想的太多,
收缩自己的兴趣,聚焦一处。许多有所成就的人不是那些八面玲拢的人,你需要有老僧入定的精神。
(2)相信时间的回报。一年做十件事情还是十年做一件事情,其回报是不一样的。
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迟早你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不要想着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而是只要有问题就去分析和解决;不要刻意想着去找实践的机会,而是主动地去做复杂困难的事情。
厉害要让人知道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人才,就不能把这个世界让给你所鄙视的人。
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有追求的人需要主动地去“让别人知道你”。
首先在自己所服务的机构内,将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到极致,让那些得过且过的人看见“事情还可以做得这么好”。
帮助那些有需求的人,指导那些上进的人;在行业和领域内贡献自己的智慧,让领域内的人们认可你。
需要评职称、申请项目和奖励的时候,既然你认为自己是高手,为什么不去做,让别人知道,将那些你鄙视的人比下去。
赢得他人认可是每个致力于成为专家的人的职责,不要等着伯乐来发现你。
第二章 学习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我所认识的、在漫长的生活岁月中能够保持效能的所有人,几乎都和我一样在不断地学习。无论是企业主管还是学者,无论是军队的高级将领还是一流的医生,无论是教师还是艺术家,无一不是如此。”
大家也经常看到“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独立思考的前提是你读过上百本经典”,大致都是这个意思。没有高质量、大数量的输入,又怎么会有高质量的输出?
学什么
关于学什么的问题,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学习方向的选择
我们可以给出的建议是:首先,控制自己的贪婪(人生的时间有限,三年学一个领域效果远大于一年学三个领域),少就是多;其次,做减法,不要被你的兴趣牵引而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将你喜欢的东西减少减少再减少,然后这就是你的方向。
第二个层次是学习内容质量的选择
去认真读论文是一件很费脑力的活动,但如果能够系统地读下来,却是更快速、最经济地了解某领域的一种方式
对于那些致力于成为某个领域专家的人而言,在学习时必须考虑自己获取知识的效率。……应该多去读一些知识含量更高的书籍。
第三个层次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却需要学习的知识
新手在一个领域开始的时候其实是不知道合理的结构是什么,需要你在实践中迅速补充;同时需要高人指引,他们可以直接告诉你应该学什么;最后,需要遍历各种事情发现自己究竟缺什么。
第四个层次是学习的框架
真正会学习的人,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框架和模型。当捕捉到大部分经常学习的对象时,首先头脑中要有相应的模型。
学习的前提是知道自己学什么,了解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需要多个维度的内容,这些维度就构成了学习框架。
下面是我们整理的学习一个主题或者领域的框架,涉及主题的六个维度:
基础理论:包括这个主题是什么、历史发展沿革、核心理论等,这些内容通常在维基百科、入门的教科书上。
最新进展:当你有这个主题的基础理论的时候,就应该去关注领域内的最新发展,这个最新发展内容一般在新闻资讯、论文、案例里面。
专家学者:这个领域最牛的专家是谁,他们关注什么,在想什么,原来有过什么样的成就和观点。你需要持续地关注他们最新发表的文章,以及与他们相关的报道。
社区会议:除了读书看杂志外,也要学习怎么跟人交流。以前交流的方式通常是面对面的(会议、研讨、论坛等),互联网出来以后大家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的形式进行。
实验案例:通常理科、工科的是实验,而文科的是案例。你需要学习的内容,包括知道人家的实验是怎么做的,你是否可以改进、验证;相关管理、项目的案例是如何做的,做的环境是什么,取得的成效是什么,经验教训是什么。
相关领域:这个主题的相关领域是哪些?许多创新可能会来自于相关领域,你需要知道它们涉及哪些或近或远的内容。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
第一,先要弄清楚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数据是描述事实的记录,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抽象表示;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有逻辑的、经过加工处理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流;知识是指经过实践和思考总结提炼出来的,在一定范围内被验证并可以指导实践的认识。
第二,弄清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清楚表达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虽然知道如何做,但很难告诉别人或者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
隐性知识显性化应该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必备能力;……谁能将隐性的知识最先显性化,谁就是知识创新的开拓者。……隐性知识显性化能力成为人与人之间能力差别的重要方面。
不能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述知识,就表明对该领域知识掌握得不够深入
第三,知道真正掌握知识起码要分为四层:
第一层,知道是什么(What)的知识,这个看看维基百科之类的资料就清楚了。在学校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是这种情况,告诉你是什么。
第二层,知道如何去做(How to)的知识,这里面包括流程、步骤、核心控制点、常见问题与对策、最佳实践等。
第三层,知道什么情境下用这个知识的知识(If/Then),即情境知识。不要认为自己拿着锤子看四处都是钉子,而是根据需求找最恰当的知识和方法。
第四层是为什么要用或者不用这个知识的知识(Why/Why not),即战略层面的知识。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而是在目标和环境下存在的。
在胜任期的人,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掌握了程序型的知识,并积累了情境知识的经验。而高手则是掌握大量情境知识,并能从更高层次考虑战略性问题的人,他们也掌握了许多第四层次的知识
第四,了解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第一种情况:知道自己知道或者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第二种情况:知道自己不知道,或者说认为自己应该知道。
第三种情况:不知道自己知道,或者说自己之前有相关经验但没有意识到。
这种情况需要环境和机缘去刺激、激发才能从懵懂到清晰。
个人进步和成长的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转化成“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然后去学习掌握。
现在最困难和最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内容。……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你根本不可能提问、学习,只有转化成“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才能去学习。
第五,警惕伪知识
内容的极大丰富对人们评估内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自媒体普及的时代,已经没有人帮我们去做这些事情了,信息和知识评估的职责交到每个人手上,需要个人去评价可信性、准确度。
部分领域和专业内,其基本框架和结构早已成熟,所以新手期之前,建议少读非经典内容,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经典的、被验证过的内容上,然后通过实践将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于你不熟悉的领域,最普遍的教科书可能比图书排行榜的畅销书对你更有帮助,也比你听一些大咖的讲座更有价值,有了这些相对客观的内容打底,再去看各种说法时你就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了。
对于胜任期以后的人来说,这个时候可以去看各种观点。
经验告诉我们,选择更可靠而不是更知名的内容,或者更平实而非更有快感的内容,可能更有益。
专家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通常是指一个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和实践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既需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岗位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
学习的元认知
元认知的概念是指对于认知(可以简单理解为学习)策略的监控、评估与调整。
如果没有足够的认知知识,当你遇到问题需要调整策略时就会束手无策……
元认知经常被通俗地说成“Thinking about thinking”,就是你自己要思考个人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并能够及时调整。
元认知大致包括以下5个活动:
(1)理解人类关于认知(学习)的常见方式。
(2)理解你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3)监控你每次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4)主动管理自己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行为受个人的学习态度甚至心智模式影响,这些会影响你学习的积极性。
(5)能够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大部分人学习效果差就是因为不知道正确的、适合自己不同学习任务的策略是什么……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读书笔记
从图2- 4 中可知:在个人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时候读教科书可能更有效。
当到了高手和专家的阶段时,他们可以从碎片化的内容中得到启发,在跟人交流中快速长进。
另一个人们经常走进的误区是,搞不清楚怎样才算掌握了某个知识点或者领域。……真正的掌握,不是看了一遍或自己觉得看懂了就了事,而是要将这个知识点转化成自己的理解,跟自己原来掌握的知识建立关联,并能够解决具体问题。
成年人的学习也是如此,仅仅看一遍或者几遍,相关知识及能力还是跟你没关系;如果想真正地掌握它,必须去实践。另一个层次就是,虽然你会解决问题了,但还要能够将这些与你已有的知识关联起来,看到更高的层次,即所谓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要能够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跟别人说明白这些知识,同时还要理解与它关联的知识有哪些。
专家型学习方法
从心理学可知,知识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将外部的知识(自己不懂的)与目前已经掌握的内容建立连接的过程;要想真正学会,就必须将这些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编码,与你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关联,部分内容成为你原有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部分内容作为新增的知识点,准备与未来的知识点建立关联。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组织成赋予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就是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知识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是由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或原理组成的。他认为:“从人类的记忆看,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关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暂得可怜的寿命。”
专家型学习方法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3步:
第一步:知识在大脑里的组织
(1)对输入的内容进行分类分组
(2)对输入的内容进行摘要和提取大纲
(3)厘清输入内容所处的层级(在你的知识体系中)
(4)对输入内容概念化,归类到相应概念树的分支
第二步:基于理解的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你去思考并与你之前的相关知识建立连接,寻找尽量多的可用的线索,再进行必要的重复。当你再去回忆的时候,某一个线索忘记了,还有其他线索帮助你回忆起来。
第三步:知识的可视化、图形化
对于成年人而言,最有效率的过程应该是上面讲的从系统化、理论性的书籍读起,从概念入手,结合分析与案例,尽快建立起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体系,然后再去读书、思考和实践,发展这个体系。有几本这个领域的体系化的书打底,再去读这个领域的其他书、文章和观点、案例,你就大致知道所读的这些内容是在说什么、属于这个体系的哪个知识点,甚至哪些有可取之处而哪些不过是老生常谈。
建立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相关知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上讲,可以分为如下两种情况:(1)知识本身的体系。(2)与人相关的知识体系。我们在说知识体系的时候,大部分讲的是个体的知识体系、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有什么用】
在学习一个领域里的知识时,如果知道这个领域客观的知识体系,学习的方向目标就明确了。这是知识体系的第一个作用。
知识体系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我们记忆。知识之间只有建立了更多的关联、更紧密的关系,才更容易记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能够快速高效解决问题的人,他们在同样情况下更容易取出大脑里面存储的知识。而他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提取,就在于他们大脑里知识的结构化和体系化。这样来看,知识体系的第三个作用是提取,便于我们面临问题和困惑时能够将知识及时拿出来应用。
从上往下看,你的知识体系可以简化成几个关键词。但每个关键词你都可以展开,详细说明其中所涉及的方法、流程、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并且你还要知道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
从下往上是知识体系真正形成的过程,你一定是从一个概念和一个方法开始,最后才关联成相应的体系。
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细分的领域。在有了细分领域后,要弄清楚这个领域的知识,需要以下的步骤:
第一,搞定核心基础知识。
首先要搞定这个领域最基本的概念,这个领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最经典的模型理论案例,等等。
你能够做到既知道它是什么又知道它不是什么,既知道它适合什么状况又知道它不适合什么状况。
你可以将5W1H即What(对象)、Where (场所)、When (时间和程序)、Who (人员)、Why (为什么)、How(方式)都加一个No去分析一下。
第二,解决该领域复杂困难的问题并深刻总结。
任何知识的掌握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起码需要两次以上的循环。
外部理论经过学习储存在你的大脑里,再经过具体实践、反思,提炼成适合你的理论放在脑袋里,你对事物的认知会越来越深刻。
第三,持之以恒与遍历。
能够建立对该领域问题解决的直觉和深刻洞察,一定依赖于数年的持之以恒。
所有的知识体系,最终的表达需要尽量简单,可以说它们是基于概念的,其次是需要关联;上下(纵向)的关联和左右(横向)的关联,基于知识本身逻辑的关联或基于你的岗位、职责的关联。
当你将大量的知识转化成简单的概念的关联时,你在某个主题和领域的知识体系就已具备维形;但这样的关联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是否属于更高级别,还需要通过实践和思考去验证,最后才能确认,并在未来能够提升。
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其建立过程都比较类似。你需要去读书,而且是读很多本书;同时还需要去实践,在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过程中去利用、反思你从书上学到的知识;还需要在完成任务后去提炼,提升到更深刻的概念层次。
学习上唯一的捷径
在个人成长上,如果说有捷径,利用互联网学习和解决问题可能是唯一靠谱的捷径。对于大量重复的内容,只需要输入现象即可找到问题,然后获得答案。
但普通人则不一定具备从现象到原因,再到核心问题界定的能力,仅仅靠互联网的搜索很难准确找到答案。……这个时候除了利用互联网以外,就需要咨询专业人士和机构,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可信赖的答案。
建立框架后再找答案
这个世界上即便发生过类似的问题,你也不知道在哪里,是谁做的,所以很难直接从问题层级上拿来借鉴。这个时候,需要你去分析问题,将问题拆解,建立相应的框架和模型,然后才能利用搜索引擎去查找。
对于复杂的问题,不要奢望任何人或者网络能够给你标准答案,能给你的大致是一些线索和片段,然后给你一些启发,你的职责是最终基于你的目的而构建出答案
如何做到持续学习
从学习上看,专家不仅仅是知识的深度上,甚至在掌握知识的数量上也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
在学习上能够持续下大功夫并有所得的人一般有两类:第一类是内心足够强大、目标很明确的人;……第二类是那种在竞争压力特别大的岗位和公司的人。
学习方法
方法一:解决问题拉动学习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和理论上的疑难。所谓“为知识而求知识”,……
日本著名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曾经说过,为了锻炼自己从事咨询、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注意观察,总是想这个事情如果安排自己去做该怎么做,是不是能够做得更好。
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主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成年人最有可能保持持续动力的学习方式
方法二:输出拉动输入
总结一下,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学习能够持续下去,可以通过主动寻找问题的方式和输出的方式,促进自己去学习。对于胜任期之前的人,建议从解决问题入手;当你达到胜任期后,就可以考虑用输出带动输入的方式了。在解决某个问题或者写一篇某主题的文章、PPT时,需要查找很多资料,跟许多人交流甚至要看好几本书,还要去找机会实践一下,也许慢慢地你就学进去了,甚至问题搞不清楚就不愿意从学习中走出来,这样就会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了。
当你在某个领域内成为高手,或者起码对这个领域的全貌有所了解的时候,碎片化的内容才对你有价值。P99
知识体系是对某领域知识掌握后的结果,它只不过是对某领域掌握后更高层次的概括。
 
第三章 实践
 
所有专家都是干出来的。不经历大量项目和任务历练,不会解决复杂困难问题的不叫专家。真正的长进在干活后,不会总结、提炼干了多少活都没有用。
所以解决问题、完成各类任务和项目是在专业领域真正达到顶尖水平的必然路线。
所以,如果没有承担较大责任、参与并负责复杂困难项目和任务的机会,即便你再努力,对于大部分领域而言,你都会欠缺“临门一脚”而无法达到顶尖水平。
仅有很.多知识是不够的
知识利用的情境知识也是一类知识,简称情境知识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传递情境知识的方式,题海战术也是一种尝试,但知识工作者遇到问题时,情境知识只能靠你自己去摸索。高手和专家之所以一眼就看出问题背后原因,在于他们通过有限的线索可以快速识别出问题后面的情境,并能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找出最合适的知识点加以应用,让问题得以解决。
实践的类型,你属于哪一类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读书笔记
第一象限:既需要不断临机判断决策又需要跟多人协作工作。
第二象限:需要跟多人协作,但工作比较程序化。
第三象限:工作独立性较强,协作较少,工作内容比较程序化。
第四象限:工作独立性强,协作较少,主要依赖于个人的临机判断。
所以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实践必须依赖于他人,必须在组织环境中才能实现,如果仅仅只是个人有想去做的愿望而根本没有相应环境,最终可能无法完成。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将职场中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重复性质的工作。
第二类是项目性质的工作。
第三类是创新性质的工作。
除了实践内容上的不同外,还有两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是实践数量要足够多,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实现质变。二是实践机会的质量足够高。
为什么活干得不少长进却不大
个体价值的提升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解决问题。
第二个层次:提炼方法。除了能解决问题,还需要能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指导其他人去完成该项工作。
第三个层次:发现问题。发现、规避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更高的要求。
总结提炼是有所成就的核心
据说最早是从越战开始的。
美国的事后回顾、事后评估或点评(After Action Review,AAR)这个新方法有三个原则:
第一,一切动作和结果都要记录在案。
第二,训练中的假想敌——蓝军得有针对性,越真实越好,最好还要让蓝军比红军更厉害。
第三,必须进行行动后点评。点评中每个动作都可能受到质疑;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你在想什么,如果换个做法会怎么样。
可以说,事后回顾(AAR)也好,经验教训也好,这些方法既朴素又有效,应该成为每个致力于有所成就的人必须掌握的方法。在成为专家的征途中,有尽量多的实践机会是第一要务,但同样参加了这些项目和任务的人们,谁更会总结和提炼,谁就提升更快。有许多人虽然干活了,但却“只会干活”而不能超越干活,不能从实践中抽象出概念、理论和更具普适性的经验,也就成不了顶尖的专家。而总结提炼类似于刻意练习中的及时反馈,通过自我的反思与对照,知道哪里做的好哪里比较差,才能有意识地提升和训练自己。
参与、负责大项目和复杂项目的机会,擅长在做完后总结和提炼,进而得以提升,这两条才是个体之间拉开差距的核心因素。而其余的读书也好,学习也罢,都是手段而已。如果明白了这些,你就不要去做那些“只会干活的人”,干完活以后你的长进才刚刚开始。这个时候你要强迫自己去反思整个过程,找到缺点和问题去填补,找到自己觉得做得好的地方进行模板化、套路化、框架化、概念化,去升级你的经验,再有类似项目的时候,想想是不是可能做得更快、更好、更顺利。
除了总结更需要提炼和提升
真正的总结提炼的核心在于提炼和提升……,提升源于对所学、所做和所思考内容的总结,在实践后会发现所学知识是否适合新的环境,所思是否符合客观现实,所做的结果是否与自己的预期吻合。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对自己亲身经历(学习、思考和实践)的检验、对照和发现,是需要提炼、概括、判断的抽象和深入反思的过程。
总结提炼的能力是每个知识工作者必须训练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没有捷径的
首先是意识,要有完成任务才是学习和个人长进开始的认识,不要认为事情做完了就已结束。
其次是不断地尝试,刚开始试图去总结提炼时,可能不知道做什么,即便提炼出来的东西也是浮于表面,无法深入事物的本质,不要着急,你可以跟其他人的总结提炼去比对,分析自己差在哪里:是因为解决的问题数量太少还不足以产生出规律来,还是因为问题界定有误、欠缺概括能力或者自己思维的全面性不足够?找到问题后并要改正。
随着总结能力的提升,总结的结果就可以指导你以后做类似事情,也会成为你带团队、教会别人的资料,你的个人能力也随着提升。
人的长进需要读书和思考,更需要的是干活和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在干活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除了验证你所学所思的正确性和客观性,也会促进你学习更多情境知识,了解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真正提升能力
具体来说,总结和提炼的步骤可以按照以下五步走
第一步,回顾任务和项目开始前的目标
第二步,评估最终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第三步,分析原因,事情做成和没有做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包括以上提到的人的方面、事的方面、机制环境的方面。
第四步,总结经验、提炼规则而实现自我提升。
第五步,持续总结、提炼、验证、提升。
当总结出相关规则后,还需要去循环验证、对比,是否符合逻辑和现状,是否可以复制到更广的范围、是否具备普遍性等。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读书笔记
第四章 思维
 
层次一:思维的基本活动
对于思维的最简单理解,就是为达成特定目的,将已有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认知活动。要想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前提是必须熟练掌握思维中最基础的活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概括与抽象、推理与判断等。
层次二: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是个体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也被称为心智模式。
层次三:思维技术
思维技术指在解决具体生产和生活问题时产生出来的被验证、可重复使用的思维层面的方法、框架和模型。
理解思维的本质
阅读的过程可以锻炼他们的抽象能力、想象能力,而理解画面则很少需要抽象和想象能力。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思维是一种大脑对于输入(信息)与大脑内既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处理的心智过程,这个过程中涉及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活动。所以,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如果你没有相关的知识,即便思维能力很强,也很难得出客观的结论。
用概念能力看透事物的本质
大脑记住的大部分是一些事实、概念、定义、定律、框架结构模型等的文字性的内容,这种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语义记忆里面最被熟知的有两个模型,第一个叫语义层次网络模型。人们记忆和提取知识的时候,除了层次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联系的强度,日常或者工作中使用频度越高,强度则越高。而强度越高,反应越快。这就是长时记忆里面的另一个模型:激活扩散模型
在记忆上高手与新手的区别是,新手脑袋里存储的更多的是现象和零散、片段的知识,而专家的脑袋里更清爽,因为他的头脑中知识存储的方式是概念和观点。高手和专家在记忆和利用时更关注本质和根源,他们解决问题时从根源出发推导;而新手则纠缠于细节或者较低层次的概念,从具体点入手。
那如何能够做到概念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概念能力呢?
第一,虽然读起来会很费劲,但要想提升自己的概念能力,你必须静下心来去读经典的理论性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才能知道有哪些成熟的概念。
第二,在实践中要对概念有敏感性,遇到复杂问题时善于分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去多思考,不同维度的事情能否归于更高一级的概念中
分类能力让世界变简单
当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搞不清楚时,如果能够进行符合逻辑的分类,其实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复杂度降低,分类后的内容已经属于自己熟悉的,相应的对策也就容易设计和构建出来了。
分类对于知识工作者是最基础的能力之一,能不能合理、恰当地分类是学习能力高低、能否解决复杂困难问题的核心因素
思维里面的分析和综合,其背后都依赖于分类能力。分析是对同一个类别里面的项目进行更详细的研究,发现它们更细微、精确的差异,从而达到对事物进行更深刻理解的目的。从纷繁复杂的大量事物中看出其中某些事物之间更多的联系和更多的共同点,因而把它们分别归结到一起,使原来处于散乱状态的大量事物,形成系统,构成门类,这就是综合的能力。
分析和综合的背后都是分类能力,分析是在同一个类别里面找差异性,综合是在不同事物中找共同性,而这个共同性相当于分类的维度。金字塔原理也好、结构化思维也好,其核心都是分类能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学了金字塔原理或结构化思维,但由于没有积累某个领域大量的知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情境性知识)和不具备领域内的概念能力,因此仍然不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关于如何分类,其实可以分两步:
第一步是先确定分类依据的标准,即维度。而维度的本质是找共同性。
第二步是在每个维度下面找不同点。
分类是在思维中寻找事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它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方法和能力。在分类之上,才可能判断、推理,才能形成概念并决策。分类需要联想、类比、推理、引申等综合性的论证活动,是思维的基本细胞。
如何提高分类能力
第一,积累某个领域海量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程序性、情境性的知识,尤其是后者(情境性知识),可以帮助实现“模式识别”,通过现象看本质。
第二,训练自己的概念能力,没有相关词汇(概念)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实现分类的,深刻的分类体系对应的是深刻的概念。
思维技术的修炼——框架思维
区别于学习时的从下到上,框架思考是一种在解决问题时从上到下进行的思考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你求助他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不一定做过,但却给了你许多指导,而且你觉得很有道理,其实背后也是他在用框架思考的方式,把之前已经积累的知识转化成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框架。
首先,要有这种意识,当遇到问题时不要上来就急着开始解决问题,先系统地从上到下思考,确定自己是否有相应的框架,或者去找寻前辈和他人的框架借鉴。其次,做完事情后要去深刻地反思,进行抽象和提炼,从小的套路开始,最后建立起框架,并能够在实践中去验证框架的合理性(如果没有机会,起码在大脑中虚拟解决类似的问题进行验证),同时与别人的框架进行对比验证,当然这不可能只做一次就能总结出来。
思维技术的修炼——套路的类型和区别
基于抽象程度不同,不同层级的套路可应用的范围不同。臂如具体内容可以直接引用而节省时间,方法则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采用,而策略、框架和模型则从高层次来指导工作,在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发挥作用。
抽象程度与套路可应用范围正好相关:越抽象,范围应用越广。但越抽象,对需要利用它的人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则要求越高。给一个小学生许多框架和模型,他也没有办法去分析复杂的问题。
套路的产生依赖于知识、实践的多寡和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所以通常新手可能总结提炼出一些具体、可直接复用程度高的套路,而高手与专家能够产生抽象程度高但适用范围广的套路。高手和专家的差异中,创新是核心因素。即使他们都能够创新出新的方法,但专家和高手相比,专家生产出来的内容适用范围更广、普适性更高。
新手经常被套路,高手时时用套路,专家创造套路。
第五章  品牌
按照知识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分层次的(见图5-1),最基础层次的是你在项目过程中的记录和表格,这里面有知识的成分,但主要还是工作过程的记录;在其上的知识,则是经过抽象出来的能够直接指导下次工作的内容;在工作指引之上的是更抽象并且可以显性化和规范化指引未来工作的步骤和流程,为什么是这样的步骤和流程背后也蕴含着更可复用的知识;最上面的是更抽象的策略性知识,这类知识通常描述的是更加宏观和抽象的知识,譬如任正非讲的企业管理的“灰度”,也是一种适用范围更广,但更需要与具体管理场景结合的知识。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读书笔记
《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读书笔记
(图5-2 作品的载体角度层次分类)
成为一个能说会写的人
尽管现在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但用语言和文字表达你的所见、所思,阐明自已看到的现象和事实,准确、简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一种基本能力。
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系统、流畅地表达,其背后需要自己能够持续地思考。表达的内容有很多,但需要你经过深思熟虑形成框架,然后,在这些框架下不断补充和完善,等到需要时,你可以把框架和填充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全部或部分发挥出来就可以了
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期望在临场发挥时能够产生出火花,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没有大量地摄入要表达领域的语料,你就不知道如何表达。
你每天坚持深度阅读与自己领域相关的资料3000字以上。另外,需要观察、记录、学习,看高手是如何说和写的。这时你会发现许多你根本不知道、不了解的词汇和语言。此外,就是自己需要去尝试说和写。
如果你对一个领域的认知达到一定的深度,那么你自然会表达得流畅、准确且富含感情。表达也是有层次的,在训练中要考虑表达的层次性。
持续的输入和积累你的语料,严谨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每天坚持说和写,而且持之以恒,在某一天,你会发现,原来你也这么能说会写。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人力资源同学会):202006《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站长个人微信
weinxin
lovgoo
官方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厚飞
  • 如需转载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获得授权(部分文章显示为转载的除外)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rsu.cn/archives/771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