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书籍连载 本文节选自《组织设计经典概述:钱德勒、德鲁克、明茨伯格经典组织设计理论萃取》。本公众号会连续发布全书内容,敬请长期关注。
随着总部从集权到分权的变化,管控模式可分为财务型管控、战略型管控、操作型管控。下图显示了每一种管控模式在管理、责任、资源调配、业务开展四个维度上的差异。
简单来看,财务型管控集团对下属公司以管财务目标为主,只要财务能达标,其它的经营事项基本都放权下去,可以不管,下面公司的权限和经营的灵活性比较高。最右面的操作型管控,就是集团层面对下属企业的经营的各个方面都要管,规划计划制度的事情,集团都替下面公司考虑好了,下属公司只要按照集团的要求去操作就可以了。对下属公司来讲,自主经营的权限就很小。财务型管控和操作型管控可以说是管控的两个极端,中间的战略型管控就取得二者之间的平衡,集团层面只管战略规划制度宏观层面的事项,另外管控了一些比较核心的职能,比如说投资管理、资金管理、高级人才管理等。这三种管控模式都有自己适用的场景,我们不能因为集团管控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就简单说哪些管控模式就比较好,不同的管控模式在各种企业中都是大量存在的。
统一规划∶总部统一战略规划、统一发展愿景、使命和价值观;
统一管理∶总部统一进行投融资、高级人才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业绩管理等
共享服务∶总部负责IT基础平台、人力资源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新项目基建工程建设管理等;
适度灵活∶根据业务形态及各业务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在职能统一管控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总部管理深度和宽度。
总部的角色主要有:做为战略设计者、资本管理者、运营监督者、服务支持者。简单来讲,就是管好战略、管好花钱、做好监督、统筹集中提供服务。
-
总部是公司的大脑决策机构,制定总体的经营方案和管理规划,驱动和引导各个下属公司的思维和行为努力方向。 -
总部是公司的心灵融合机构,关注业务扩展和组织分化过程中各分支机构对公司的心灵归属、相互之间的心灵整合问题 -
总部是公司的雷达辐射机构,通过内外关键信息的扫描,迅速完成重大问题的判断和决策建议,并根据公司总体的要求完成对公司内部各个层级的辐射。
-
下属单位管控协调(定义总部与下属单位之间、下属单位之间的关系,制定规则,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
公司的大脑中枢。承担内外部发展动态扫描、经营和行业分析、制定公司总体战略及各下属单位战略目标、完成集团层面的决策与资源配置的功能 -
公司的管控平台。定义集团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解决信息及时准确上传的问题,责任和权力充分下放的情况下防范风险。 -
新业务孵化与协同业务发展(符合战略规划方向的新业务机会探索,业务孵化)。 -
公司的资源共享平台。(基于下属单位之间重大资源共享而设置专门的职责,或者部门或者岗位) -
集团的人才中心和公司的教练中心。 -
整个公司的能量中心,基于公司使命与战略,调动全体员工的发展动力,持续开展赋能工作。 -
总部为下属公司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为下属单位提供特定方向的专业指导和内部咨询服务)
-
公司对于根基型的业务或者位于战略中心的业务,往往管控的力度更强,需要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重大环节做监控而不仅仅是结果控制。 -
如果下属业务跟公司主体业务的相关性不大,或者在战略定位上更重要的是财务回报而非产业贡献(尤其是对于产业集团而言),通常管控偏重于结果而非过程,起码在开始阶段会是如此。 -
集团部门处于初建阶段或者专业功能水平还有大幅欠缺时,意味着集团尚不具备深入管理下属公司的能力,这时管控更偏重结果而非过程,以避免造成对下属业务发展的制约。 -
集团管控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实现下属公司之间的协同。通常而言,下属公司之间应遵循“差异化先于协同”的原则,强强之间的共享才更有可能性和更有意义。否则当下属公司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阶段不同时,如果过早地追求协同,很容易造成“弱小的业务被强势的业务所忽略”或者“强势的业务被弱小的业务所拖累”的局面。 -
下属公司之间的协同应该建立在双方意愿、双方增值的基础上,才符合市场规律,更有利于双方竞争力的提升,而不能一味地强制协同。 -
下属公司之间的协同与共享往往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并购过来的下属公司,往往与原有企业之间存在管理和文化上的差异,可以先实现“信息共享”,然后是“机制驱动共享”,最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通过结构和职责的调整设置来实现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