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毛泽东》读书笔记

人文笔记 范珂专栏评论825字数 2849阅读9分29秒阅读模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行走的帆”,感谢原作者(范珂老师)授权本站发布。

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重读毛泽东》。我第一时间买了这本大部头(约500页),断断续续直到上周才终于读完。

《重读毛泽东》读书笔记

我以前读书速度都很快,但是这本书读起来尤其慢,我反思了一下,除了这本书比较厚之外,大概还有两个原因:

1)毛泽东是我心中的伟人,关于他的只言片语我总是读得很仔细,这本书也不例外,不希望错过任何细节;2)书中对毛泽东的描写无形中也影响了我读本书的过程。毛泽东除了博览群书,还会跳出书本完成深度独立思考。所以,我在读这本书时,也时不时会停下来,结合平时工作生活中所面对场景,思考书中内容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本书描述了毛泽东在从1893到1949这段波澜壮阔时期之间的经历。合上书后,我感到这本书会在未来的关键时刻给我带来所需的力量和希望。为什么它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这里分享一下全书给我带来思考最多的几个点:

1. 思想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和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起义军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国民党军队的武器装备一直是领先于共产党军队的,为什么最后会败给共产党?原因是人,更准确地说是人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思想来自于哪里?最早恐怕要从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说起。正是在领导这支军队的时候,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了在思想上建军,他希望红军能够成为一支有思想、会思考的军队。

这里所谓有思想、会思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善于总结战争规律,通过具体的战役,把战役、战术这种看得见的东西,通过思考上升为战略这种看不见的东西;2)红军应该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3)红军应该了解世界发展的规律;4)红军应该善于运用上述三种规律,来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

即便从今天组织管理的角度看来,这些观点丝毫不过时:如果没有战略思考,战术就无法提升,队伍也就无法看清前方发展的方向,甚至会陷入走弯路;如果没有从更宏观层面去了解社会和历史,人们就容易靠经验办事,沦为经验主义;如果没有从更高视角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组织就容易在面临眼前困难时对未来胜利丧失信心。

思想很重要,但是如何把它在组织中落实到位?毛泽东给出的答案是: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把党的小组建在排和班上。有了这样的安排,就可以让更基层的组织可以经常性地讨论思想问题,接受思想教育。今天很多公司设置了一个人力资源的角色叫“政委“,政委除了传统的HRBP职能之外,还肩负传递公司文化与价值观的使命。这种做法,就是受到了红军那种“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影响。

思想建设给一支队伍带来的战斗力是惊人的,它能够让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军队战胜飞机加大炮的敌人。几天前中央军委宣布了一个决定:批准林俊德将军为全军的挂像英模。看过视频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林俊德为了国防事业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临终前还让妻子扶着在病榻上整理工作资料。是什么支撑着林俊德们这样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的呢?我想就是组织的这种长期思想建设给他们的工作赋予了超越工作本身的一种价值和意义。

思想建设,在我们今天的经济组织中,比较接近于组织文化与价值观建设。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把文化与价值观建设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其结果就是组织上下过于关注短期利益,缺乏长期视角,员工的个人利益无法与组织的长期发展捆绑在一起,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像华为、阿里这样的企业,因为比较好地解决了员工为什么而工作的思想建设问题,其员工都迸发出了非常强大的战斗力。

2. 实事求是

毛泽东一生饱读诗书、手不释卷。他读过的书有多少呢?前段时间听中央研究办公室的陈晋老师在线分享,他提到:毛泽东在1976年逝世后留下了大量的书籍,大部分书籍都做过标注。而工作人员后来一直到1993年才把他读过的所有书籍整理完毕。

换成一般人,读了这么多书大概很容易读成了一个书呆子。但是毛泽东并不是那种读死书、迷信书的人,他最难得可贵的就是能够跳出书本去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早期曾经受到过各种思想的影响和干扰,有来自西方的、也有来自国内的,但是,最终胜出的是毛泽东思想。这个思想不是从哪一本书或者哪一个圣贤那里照搬过来的,它是经过实践千锤百炼检验过的,经过了历次反围剿、长征以及无数次战斗的血的经验和教训中得来的。

王明阳把“知“的问题,看作”行“的部分,他提出”知行合一“。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知识,那么它也是行动的知识、实践的知识。无论王明阳还是毛泽东,都主张知识只是实践的一部分,知易行难,实践高于理论,行动高于空说,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回到现实世界,今天我们身边也充斥着各种管理思想和最佳实践。如何借鉴这些思想和做法为我所用?是盲目相信、全盘照搬,还是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然后不断摸索、不断改进?我想,毛泽东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

3. 群众路线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核心观点,而这个观点直到后来他做了党的最高领导人也没有改变过:中国走向衰落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人民没有组织,社会没有组织能力,一旦把人民组织起来,那么,中国的社会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改变,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就不能与中国广大的群众组织相抗衡。

中国人曾经非常推崇圣贤。蒋介石以为朱子、王明阳为圣贤,王明以为斯大林是圣贤,但是,在毛泽东看来,人人皆圣贤,圣贤就是人民群众。水可载舟,也可覆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基于此,毛泽东才会在张思德牺牲后写下那句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才会在中共七大的闭幕词中借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什么挖不平呢?”

正是这种群众路线,扭转了中国人传统的一盘散沙的局面,帮助共产党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了最终胜利。“妻子送郎上战场,母亲叫儿打东洋”。陈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共产党这种来自广大群众的支持,是国民党集团直到最后战败也始终无法理解和企望的。

类似地,在组织管理中,如果管理者忽视群众声音,就很容易做出那种至上而下、脱离实际的决定。管理者如果能够把广大的员工当作“上帝“,就会更容易放低身段,展示出同理心,走出办公室去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广泛发掘群众的智慧。而只有当全体员工形成一种合力,真正实现上下同欲,组织才有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毛泽东当年能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把几千万解放区群众发动起来战胜敌人,最后建立了新中国。那么,今天对于那些区区几百人或者上千人的组织,管理者为了实现一个宏伟的组织目标,又有什么理由不走群众路线、把组织里的每一个成员都真正发动起来呢?

最后

在写完本书的读书笔记之后,再次感到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读书带来的巨大收获完全可以应用到我自己目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去。

前面的文字只是我读完第一遍之后的一些即时心得,我期待下次在二刷、三刷这本书时,还会带来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更多的收获。

站长个人微信
weinxin
lovgoo
官方微信公众号
weinxin
我的公众号
 
厚飞
  • 如需转载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获得授权(部分文章显示为转载的除外)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rsu.cn/archives/1936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