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节选自厚飞、丁海波著作《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设计:胜任力·职位·薪酬·绩效实战指南》。人力资源同学会公众号连续发布全书内容,敬请长期关注。
我们以海尔绩效计划为例,来看一下业务目标的核算方式。海尔将业务目标分为两类,一类为定量指标,另外一类是定性指标,分别对应两种计算方式。
①定量指标得分计算:以实现目标值的完成率为基础,按照百分制计算每项指标的绩效得分(见表12-1):
[举例]:某单位有A、B两个考核人,A对其下属A1、A2、A3的评分分别为70、90、100,B对其下属B1、B2、B3的评分分别为110、120、130,则A1、A2、A3、B1、B2、B3的标准分分别为
A1=A1÷[(A1+A2+A3)÷3]×100=70÷[(70+90+100)÷3]×100=81
A2=90÷[(70+90+100)÷3]×100=104
A3=100÷[(70+90+100)÷3]×100=115
B1=B1÷[(B1+B2+B3)÷3]×100=110÷[(110+120+130)÷3]×100=92
B2=120÷[(110+120+130)÷3]×100=100
B3=130÷[(110+120+130)÷3]×100=108
分段划级法:根据考核分数与评价标准之间的比较直接确定等级(见表12-6)。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如果考核人不能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评分,员工的考核分数会集中在某个区段内;如果对各等级人数没有做出硬性规定,难以区分出绩效不良的员工;另外也会造成绩效奖金的预算无法有效控制。一种可行的解决办法是规定考核人对不同员工评分时要拉开一定的分数差距,或者在考核标准和考核表的设计上做更多的优化设计(此处不详细讨论)。
强制比例分布:员工绩效评估后,对一个组织内员工绩效得分进行排序,比如前10%~20%为优秀员工,后10%员工为绩效不良员工,其余为绩效合格或良好的员工。强制比例分布是保证部门之间绩效结果公平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绩效结果评定上,摩托罗拉与联想集团均采取了简单的强制比例分布。摩托罗拉绩效结果强制比例分布划分为3个等级,卓越为10%、胜任为85%、需要改进为5%。联想控股、GE、海尔、IBM绩效结果强制比例分布主要分为3个等级,即“优秀”占20%,“良好”占70%,“需要改进”占10%。
关于强制比例分布,在GE备受杰克·韦尔奇推崇,他在自传中写道:“我们一直在寻找一套能更有效地评价组织的方法,最终发现了一种我们真正喜欢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活力曲线”。每年,我们都要求每一家GE公司为他们所有的高层管理人员分类排序,其基本构想就是强迫我们每家公司的领导对他们领导的团队进行区分。他们必须区分出:在他们的组织中,他们认为哪些人是属于最好的20%,哪些人是属于中间的70%,哪些人是属于最差的10%……这就是如何建立一个伟大组织的全部秘密。一年又一年,“区别”使得门槛越来越高并提升了整个组织的层次。”
“我们的活力曲线之所以能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我们花了10年的时间在我们的企业里建立起一种绩效文化。在这种绩效文化里,人们可以在任何层次上进行坦率的沟通和回馈。坦率和公开是这种文化的基石,我不会在一个并不具备这种文化基础的企业组织里强行使用这种活力曲线。”
点击 ⇙ 左下方 “阅读原文” 官网更多精彩

